「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十八章19~20 節)
弟兄姊妹,你會如何理解這段經文?是否只要有兩三位信徒在聚會中誠心為某件事情祈禱,上帝就必定應許成全它呢?姑勿論這種理解完全不符合經文前後涉及的處境,就算在實際生活層面上也根本不可能一直經歷到禱告必蒙答允。我們應該知道禱告只是交託,事情的結果未必追隨個人的意願,因為掌權的是上帝。就正如近期困擾香港的中東呼吸綜合症,相信不少教會的公開聚會及信徒私下都不斷為此事祈禱,盼望病毒早日消散。然而疫情雖已穩定下來,但危機似乎仍未過去。為此我們會埋怨上帝充耳不聞,還是著眼於以行動配合信仰實踐呢?事實上,信徒關愛鄰舍就是要在此時刻盡上公民責任,謹慎地做好防禦工夫,並且提醒及推動社群中的衛生意識。與此同時,爭辯多時的政改方案戲劇性落幕,我們關心的應該不是誰勝誰負,而是為那些有影響力的人如何重建公義與和平的社會持續代禱。
另一方面,教會許多事務確實在此際不盡如人意,但與其質疑祈禱的成效,不如繼續交託,並且懷抱信心和盼望去等候上帝的奇妙作為。聘牧的工作未有進展,仍有待繼續從多方面去訪尋,祈求上帝為我們預備。暑期即將來臨,兒童及青少年的多項活動正密鑼緊鼓籌備中,亦需要更多人積極投身參與協助。在代禱之餘,大家會否考慮成為當中一份子?至於教會未來的發展方向,就算有許多限制,仍然需要勇敢向前邁出一步。除了為領袖們代禱之外,也請各位同心在上帝面前去探求其異象。
傳福音是上帝給予教會的其中一項重要責任。可惜因為時代不同,社會轉型,很多傳統的佈道方法未必適切現今世情。例如佈道會便經常被批評效果與付出不成正比。個人在某程度上同意這種看法,特別是個別教會動員大量人力物力去籌劃這類活動,實在相當吃力。然而把資源集中起來,大型佈道會又不失為一個在社會上作見證的時機,亦是傳播福音及收割果子的途徑。為此緣故,香港浸信會聯會於八月舉辦的佈道會,盼望大家代禱及邀請親友參加。當然要強調的是,個人關係的建立與生活見證才是最有力的傳福音方法,不然你是無法打動你的邀請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