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星期斷斷續續登載了幾篇關於社區教會特質的文章,不知道啟發了大家有什麼想法?際此要制定教會明年,甚至未來長遠計劃的時刻,各位又有何體會呢?倘若我們真的想讓鴨浸成為一所社區教會,便要思考如何引導弟兄姊妹融入本區,更多接觸群眾的策略。事實上,成立好鄰舍天地的主要目標,本來就是讓信徒有渠道去認識及服侍街坊。可惜過去十年的工作,似乎反應不佳,惹來不少質疑。然而在批評之外,大家是否有檢討自己的參與程度呢?當然礙於各種原因,包括工作、家庭生活、休息等需要,每個人都有其限制,未必能夠積極投入。
要吸引人來到教會,可説容易也可說困難,端在乎想達到怎樣的效果。舉辦各類型的福音預工節目,例如手工藝、運動、音樂、烹飪等興趣班,或健康講座,不錯會吸引很多外人入來,但當中如何滲入福音元素,引領認識信仰,以及成功邀請他們繼續參加教會聚會,卻異常艱巨。但如果嫌麻煩,或考慮果效不彰,放棄了這些途徑,那麼便連最基本的機會也沒有了。另一方面,假如主持的信徒未能藉此途徑與參加者建立友誼關係,也無法作出任何跟進工夫。因此,請大家在替鴨浸透過好鄰舍的福音工作代禱之餘,也要切實為個人在當中的位分祈求上帝啟示及感動。因為缺乏眾人的參與,無數可能性都不會成真。
同樣道理,期望教會在人數和資源上有增長是容易講,卻不簡單的事。坊間有不少分析及教導教會增長理論的書籍與課程,各位隨時可以參照。不過,當我們羨慕別人的同時,有沒有考慮以下問題:其他堂會成功的模式能否在鴨浸複製?它們成功吸引人的策略,我們是否願意推行(包括是否合乎《聖經》教導的原則)?或者説我們是否有條件執行?假如答案是負面的,就請大家不要單單臨淵羨魚,反而應退而結網了。
事實上,無數例子證明,最有效的佈道方法始終是友誼關係的建立,以及讓對方從你身上看見那種與別不同的生命模式。唯有眾位肢體都致力在個人生活圈子,以及社區內踐行這種模式,鴨浸才能成為鄰舍的燈臺,而教會整體也得以在智慧及身量上有所增長。盼望大家能夠為此懇切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