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六月尾,有關下半年的各項事工正在密鑼緊鼓籌備,其中包括五十五周年慶典安排在崇拜時段的見證分享。按照計劃,我們編定了六個主題,分別是
- 7 月:生命轉變;
- 8 月:服膺使命;
- 9 月:戰勝自我;
- 10 月:行經蔭谷;
- 11 月:精益求精;
- 12 月:體驗主愛。
至於實際運作方面,盼望弟兄姊妹能夠主動響應,以個人或家庭形式把在鴨浸中經歷過的信仰體會、掙扎、成長、期望等,圍繞著上述主題,與眾位肢體分享。在此誠意邀請大家若有感動,願意分享心聲,麻煩聯絡同工或籌委成員。另外如果碰上邀約,敬請慎重考慮,不要隨意推說自己沒有說話恩賜,恐怕見笑於人。
談到見證,不少信徒總偏愛講和聽到那些激動人心的奇妙經歷,或者要求必須能夠帶出正面信息,引領聽眾仿效其心態及行為。對於這種著眼於功能性的想法,個人不甚認同,亦不贊成追求。無庸置疑,上帝對某人的大能作為確實值得大家為他感恩,也需要將榮耀歸於上帝。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人的處境與我們明顯不同,故此對方所遭遇的狀況未必會同樣發生在自己身上。倘若因為聽見別人有如此經驗而強求上帝也要同樣看待自己,這就是不切實際的心態。我常常喜歡拿指南針、航海圖,或時下流行的自助旅遊指南來比喻見證。儘管擁有指南針,掌握了正確方向,再攤開諸如哥倫布、麥哲倫或曲克船長等歷盡滄桑的偉大探險家遺留下來的航海圖,依據他們的路線再來一次壯舉,你肯定也無法複制他們在航行期間所領悟到的知識、心情(無論是悲是喜,興奮或擔憂)及人生反省,更何況他們取得的成就。同樣道理,就算現今資訊傳遞快捷,交通便利,你可以完全跟隨著旅遊「天書」或「達人」的行程來經歷他人的玩樂體驗,但外在環境的天氣變化,個人的口味差異、心情等狀態,還有其它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其實都會直接影響出來的結果。由此可見,這些工具縱然可以引發親身體驗的興趣,甚至幫助規劃行程,但卻無法代替真實的投身參與。
所以個人認為見證的最重要價值是在講述者身上,因為這是一次反省信仰的機會。唯有各位願意經常安靜在上帝面前,檢視自己的生命狀況,才會真實體會到祂的永恆同在(不論面對祝福或困苦),同時也更深認識其本性。假如今天你不願意站在眾人面前作見證,除了是因為害羞外,會不會亦反映個人在信仰上只有片面的體驗,或是被過往有關見證的狹隘觀念局限著,不敢放膽嘗試呢?期望各位有勇氣突破框架,不計得失,訴說你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