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認識我們 
    • 我們的故事
    • 我們的認信
    • 我們的團隊
    • 鴨浸主題曲
    • 鴨浸明信片
  • 參與我們 
    • 聚會時間
    • 講道信息
    • 文章分享
  • 網上連結 
    • 屬靈資源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 …  
    • 最新消息
    • 認識我們 
      • 我們的故事
      • 我們的認信
      • 我們的團隊
      • 鴨浸主題曲
      • 鴨浸明信片
    • 參與我們 
      • 聚會時間
      • 講道信息
      • 文章分享
    • 網上連結 
      • 屬靈資源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 最新消息
  • 認識我們 
    • 我們的故事
    • 我們的認信
    • 我們的團隊
    • 鴨浸主題曲
    • 鴨浸明信片
  • 參與我們 
    • 聚會時間
    • 講道信息
    • 文章分享
  • 網上連結 
    • 屬靈資源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 …  
    • 最新消息
    • 認識我們 
      • 我們的故事
      • 我們的認信
      • 我們的團隊
      • 鴨浸主題曲
      • 鴨浸明信片
    • 參與我們 
      • 聚會時間
      • 講道信息
      • 文章分享
    • 網上連結 
      • 屬靈資源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社交媒體對信徒的挑戰

區紹賢傳道

· 牧者分享

二十年前,假如有人對你說不久的將來,個人流動電話或電腦能夠隨時讓你與寰宇不同角落的親友以文字、聲音及圖像溝通,還要是免費的,相信你會認為這人妙想天開。隨著時間推移,你發現從前認為不可能的事不單實現了,還朝著令人驚嘆的方向邁進。

無論願意與否,二十一世紀的科技發展正高速把人類引入一個虛擬的世界。網路提供了從前不容易涉獵,彷彿是無窮的資訊。另外網上論壇、臉書(facebook)和 WhatsApp 等網路工具把我們與數位世界緊密相連,改變了過去的人際交往模式。身處這股洪峰之中,信徒應該怎樣面對?又可以如何自處呢?抗拒科技的人可能把這一切妖魔化,認為是撒旦迷惑人心的技倆。緊貼潮流的人卻相信這是上帝賜與人類的智慧成果。究竟誰是誰非呢?還是兩者可以調和,不用各走極端?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章 23 節告誡信徒「凡事都可行,但不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面對網路世界上的一切,相信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科技的進步確實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不少的方便,無論是搜尋地點,或是從衣服、食品,到娛樂的資訊,如今只要在流動電話或電腦輸入相關字眼,就能夠得到所需要的詳盡資料。更甚的是嶄新社交媒體可以讓使用者一邊看電影、聽音樂,還能同時檢查電子郵件、發簡訊、翻看臉書,儼然就是一個充份滿足繁忙都市人自我需要的系統。然而正是這種強大的功能,讓不少人深陷於其中,無法有一刻捨棄「即時在線」的狀態。換言之,網路上的社群交往占據了許多人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時間,甚至造成「機不離手」的現象,每天起床第一個拿起或就寢前最後放下的物件都是手機。反倒是沒有媒體的離線生活變成不正常的型態,需要刻意為之。而這樣的沈溺行為有時更導致不尊重其它人權利的情況發生。這就難怪愈來愈多公共場所要設立提醒民眾限制使用科技產品的標示。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雖然可以提供方便快捷的資訊,但卻無法保證它們的準確性或合理性。事實上,網路世界充斥著大量虛假消息,亦有不少似是而非的道理,假若經常接觸,又不懂分辨反省,很容易便墮入陷阱,被人蒙騙。兼且現今的網路社交鼓勵分享,結果許多人隨意把未經鑑別的所見所聞拿來轉發,間接成為傳播謬誤的幫兇。更加離譜的是有人利用這個渠道來揭露別人的隱私,或者散播攻擊他人的惡毒言論,以及迷惑人心的不雅內容。凡此種種,都是我們在自由享用社交媒體時需要留心的地方。

縱然有許多缺點,但新興的數位科技確實有其吸引人的實用價值,不能輕易抹煞。簡單來說,網路工具能夠把訊息更快捷及更廣泛地傳遞,讓分散在不同地方的親友連結起來,共同了解及關注某個人或某件事。這不單減省了繁瑣的轉達程序,也能更有效維繫群體的感情。近年不少人便是透過社交媒體的幫助,把昔日失去聯絡的朋友再度聚合,重建密切的關係。其實教會若能善用此工具,應有助接觸那些流失了的信徒。事實上,在許多方面來說,最能夠借助新科技得益處的是長者、弱勢和在傳統上受到忽視的群體。沒有它們的輔助,這些人根本很難好好認識自己的親人及廣泛的文化領域,或者跨越地理和世代的隔閡。至於日常交往方面,網路群組的出現還有利即時處理某些事情。例如以往要待正式會議時討論的問題,如今可以通過社交媒體來交流意見,並且作出決定。藉著這種模式,不少緊急事務便能及時解決,不致延誤。另外對於牧養關顧來說,社交媒體較傳統溝通方法更有彈性,牧者如今無疑多了許多途徑去接觸會眾,隨時隨地作出不同層面和形式的關心,避免了聯絡不上的麻煩。況且在媒體上以文⫿表達,交談雙方可以有更多空間深思熟慮,減少衝口而出的毛病。當然這種無法觀察表情或身體語言的對話也有其弊病,就是非人性化,缺少了直接溝通的親切感。

無論如何,現今的社交媒體為人類開啟了一扇大門,邁向一個全新的世界,也衝擊著基督徒的固有信仰觀念。然而它們的⬀在是不可改變,亦無法逃避的事實。如果我們希望與它們融洽相處,或用作傳講福音及建立信徒的工具,重點並不在掌握其功能,而是如何去體驗其所創造出來的價值。無疑科技可以為人類帶來無窮樂趣,卻同時主導著個人的行為模式,有可能造成生活上的失衡。因此在使用這些工具的時候,我們必須具備《聖經》教導的清晰分辨能力,明白自己同時身處兩個世界:一方是虛擬的數位網路,能帶來無限的自由想像及交誼空間;另一邊是真實的生活,裡頭有許多需要面對及解決的問題。這兩者無法相互取代,也不應有所偏重。尤其最重要的是謹記在體驗社交媒體所帶來的好處之餘,也要在生活中預留一片沒有科技的空間,並且嚴格控制自己的意志力,好好安排時間,不要讓科技產品占據了你的每分每秒。

思考問題:

  1. 你認為社交媒體有那些好處及壞處?你個人在生活中有怎樣的體會?
  2. 信徒在運用社交媒體來佈道或教導的時候,應該持守甚麼原則?
  3. 你對教會如何借助社交媒體來進行福音工作有甚麼建議?

(本文是應《今日華人教會》邀約為該雙月刊 2015 年 12 號撰寫的分享文章)

 

上一篇
禱訊(2015/7)
下一篇
新增一個部落格標題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