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搞邊科》是早前逛書店時看到的一本書。揭開目錄之後,就聯想到要開設一個主日學課程,不過這個聯想其實是源於去年的一份教會問卷。
去年 4 月份,由一份關於教會建築物的意見調查,看到執事們用心去設計問卷、又高效地統計結果(填寫問卷的人數竟高達 108 人,實在感恩^^)、維修小組落實地商量和聯絡,以致在不同會議中探討維修或重建的可行性… 而與弟兄姊妹們閒聊之間,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繼續查詢和了解,並給予很具體的意見,以上種種的跟進和關注都反映弟兄姊妹們對「這個家」是著緊的。在同工執事會中,各成員都就「重建」或「維修」提出不同角度的見解,不過,最終無論是哪一個「硬件方案」,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就是我們的教會觀 – 即是聖經教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教會。
鴨浸的建築物不僅代表了五十多年來歲月的痕跡,更代表了上帝對鴨浸在地上的託付,因此我們務要認真地了解聖經中所呈現的教會觀是怎麼樣的。若是要更具體,並更立體地認識「教會在地,所為何事」,除了查考聖經之外,我們也要認真地面對鴨浸過去的歷史,並現今香港教會的境況。
有見及此,進入 2018 年最後一季,青少年部將開設「教會搞邊科」這一課主日學,盼望信徒的第二代可以從新約聖經、鴨浸的歷史,還有現今香港教會的處境,嘗試了解並開始體會「教會觀」是什麼的一回事。畢竟,鴨浸「這個家」的未來,相信將會由一眾在教會長大的青少年人共同譜寫出來,甚願鴨浸「這個家」不論踏入 60 周年、80 周年、100 周年…所呈現的景象都是蒙上帝所悅納。
關於「教會搞邊科」,詳情如下:
目標:
- 認識教會的本質
- 認識教會體群聚集的意義
- 從聖經的教會觀看鴨浸及香港教會的現況
參考書籍
- 《教會搞邊科》,蔡錦圖、陳健威、蘇家輝合著 (2017 年 1 月初版)
- 《解碼香港基督教與社會脈絡》,劉紹麟著 (2018 年 7 月初版)
- 《不做堂會奴隸,成為基督身體》,馬保羅著 (2018 年 2 月初版)
- 《當耶穌遇上病了的教會》,鄧瑞強、趙崇明合編 (2014 年 4 月初版)
課程大綱 (初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