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篇23中,詩人娓娓道出生命的見証:這首詩開頭的「青草地」、「溪水旁」若是叫人羨慕,詩中結尾的「住在耶和華的殿中」就更叫人神往了,這就是生命的進程與提昇,而叫他能被提昇的,正是詩中間提及的死蔭幽谷的經歷,這經歷叫他體會到神人之間的恩約。與耶和華親密的相交,原來比大魚大肉或名利富貴的人生更可羨慕,因為他是在危難中經歷到力量,在變幻中看到永恆。如果第一節「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是一個認信,之後的描述便是一個刻骨銘深的經驗:祂一生一世引導我,供應我,持守約定。
「我必不至缺乏」?好高超的一種境界啊!原來我們很易被貪慾(greed)驅策著,不只是為需要(need)而努力,所以「我必不至缺乏」是一種生命的調整與重校,只要相信那位大能又恩慈的牧人,祂保證我們所需的一切(卻不是想要的一切)皆會為我們預備,我們的心便能釋然安歇下來。一個偏離了神的人,在世上奔波勞碌以至於像捉影捕風,弄得心勞形拙,憔悴枯槁;生存就成了一個難負的擔子,唯有神使我們「靈魂甦醒」。
前四節經文都有一個共同主題:只要祂仍然是我們的牧者,只要祂的主權能落實在我們個人生命中,就不需太執著於一時的順逆得失;人生中要認定祂是我們的牧者,讓祂的管治落實在我們的生命,祂就能發揮引導與供應的力量,不管是在豐盛之時,或是困厄之地。不得不提,第四、五節特別以第二身「袮」來稱呼耶和華,表達詩人與神的親密關係,是詩人經歷人生最深刻試煉的時候。最貼心的,最親密的,卻是當人走死蔭幽谷的時候,那時再沒有隔膜,人與神已經像同歷苦難的知己。
最後第六節中的『恩惠慈愛』(hesed)是神人立約的精髓,是神賜予人的寶貴應許,在這基礎上改變了我們的視野:
1. 眼光的改變:
一生的奔波叫人習慣了把眼目只注意自己身上,當他把眼目轉向神,他腦海中浮現的是在聖殿與眾人敬拜神的光景,祂是我們永恆的歸宿。
2. 心境的改變:
人生的功課最重要不是環境的改變,而是心境的改變,需重新肯定自己是與神立有恩約的身份,再度正視只有耶和華才是我們直正的主人,不是環境,更不是自己,以祂的慈愛為杖,以祂的恩惠為竿,這才是走人生路的最佳確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