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教會的大未來:發現一種更 deep 的教會生活》,吉姆‧貝爾徹(Jim Belcher)著,李望遠譯。校園書房出版社,2014年。
每年到了這個時段,教會領袖總是忙著籌備來年的事工計劃,為此各人絞盡腦汁檢討過去大半年工作的成效,又張羅未來要推動的項目。不過今年我在踏上這一步之前,趁著碰巧有三日退修的機會讀了這本書,並讓它引導著去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我們想要建立一所怎樣的教會?
作者在卷首從歷史角度簡單回顧福音派教會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並介紹了現存三個派別:分別為傳統派、務實派及新興教會的特質。雖然書中討論的是美國的情況,但因香港的主流教會深受當地的風氣影響,甚至多番組團前往取經,或各自把人家的一套照搬回來使用,故此仍有參考價值。所謂傳統派,作者是指那些在教義上較保守的基要主義者(fundamentalists);務實派則倡議「慕道者導向」(seeker service),把源自市場理論的教會增長哲學、心理學輔導模式應用到教會層面;至於新興教會一般是脫離宗派背景(或徒有宗派之名)的獨立堂會,它們不滿上述兩派偏好娛樂及個人主義、對社會公義漠不關心,以及死守狹隘的救恩神學,並提出徹底改變的行動方向。
讓讀者掌握了現況後,作者聚焦分析新興教會的七大觀念,看看它們如何突顯出傳統教會的限制。當然傳統派也不甘示弱,進行了連串的反擊。全書從第四至第十章,正是敘述兩邊陣營在該等議題上的意見。之所以有如此的設計,作者是要讓讀者明白他不是要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希望大家能借助這些對話,再次去認真思考理性與真理、福音範圍、佈道、敬拜、講道、教會論、教會與文化等方面的信仰核心價值。事實上,作者在討論中多番強調自己非常欣賞二千多年來教會的許多教導及禮儀,認為它們實在是大家應該珍惜及重新檢視的一座寶庫。可惜的是,現今信徒大多各走極端,不是把它們當作金科玉律來死守,就是視它們為要揚棄的糠秕。為此作者一直鼓吹應在當中找出新的方向,就是書中所倡議的「深入的教會」這第三條路。至於他所指的實際上是些什麼,就需要大家在閱讀過程中去親自領會,請恕我在此賣個關子。
與此同時,值得奇怪的是為何書中完全不觸及務實派呢?作者沒有解釋,我們似乎只能各自揣測其原因。不過,假如細心體察作者在討論過程中所表達的信念,相信你會認同他與務實派是格格不入的。事實上,企業化的運作模式可能在技術上可以幫助教會,但卻絕對不應成為指導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