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中秋節晚上,收到一個陌生小女孩的 WhatsApp 短訊問候和祝福,短訊中她介紹自己是誰的妹妹,但我腦海裡仍是一片空白,因連她哥哥是誰也記不起來!之後問她有否參與教會聚會,才知道是之前事奉教會,所辦理的托管功課輔導服務學生的妹妹。而令我驚訝的是;這位小妹妹在我離開之前的事奉工場時才得5歲,父母不是教會信徒,她只是跟著哥哥參與托管規定的兒童活動,才有接觸。但沒想到相隔二年多,她仍記掛著我,親切的問候和關心,真是令人窩心!更感欣慰的是她與哥哥現在不單只參與教會聚會,還加入了兒童詩班呢!
此事,讓我回想起,那時教會辦理托管功課輔導服務,所面對各樣的困難和掙扎;為了這服侍,教會不單每年要付出十多萬的資助(托管服務是星期一至五,學生收費每月八十元),亦有弟兄姊妹認為辦了七年的托管服務,只引領到十多個托管學生的父母信主,受浸加入教會,見成效不多,而提出不再辦理。但更多弟兄姊妹卻認為,教會在長沙灣及深水埗社區,能服侍弱勢社群是教會的見證,而堅持繼續承辦。
確實,在一個講求要有效率和效果的社會裡面,付出了的,總想有更大的回報。在工商界裡更常提及營運要達到業績。然而,這種價值觀與馬太福音十三 1~23 節所記載,耶穌所講的撒種比喻,實是南轅北轍。
事實上,撒種的比喻就是讓我們正視一個現實;就是你付出了努力,卻未必得到預期的成果。做農夫的,總期望撒出去的種子,能結實成長,有好收成。但撒種的比喻裡卻說出不是所有種子撒出,都會生根成長的,即使能種植,也不一定會快高長大,開花結果。因為,撒出去的種子,總會有落在土淺石頭上,也有落在路旁,更有落在荊棘叢中,所以不是所有撒出的,都會得到預期的回報,不是每個努力的付出,就必然地會自自然然的得到成果。
但今天教會撒種,沒預期會這樣,我們以為道種撒出去,應有百份之一百的收成和結果。然而,神的道被宣講,人聽了不一定就會接受,即使接受了,生命也不一定理所當然地,在你掌握之內地成長。因為,無論我們如何栽種或澆灌,「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 6)。
但一個專業的農夫,卻不會因為自己掌握不到的收成,就氣餒放棄不幹、再不撒種。相反,卻是努力做好撒種的工作,盡上做農夫的責任,然後等待那不能掌握的收成。
2009 年教會旅行,去挪亞方舟參觀,卻遇見二十多年不見的同事,他告之已信主,並受浸加入教會。這位同事二十多年前向他傳福音,常常被他頂撞、刁難,但如今卻歸信主,及後更知道他在教會裡很熱心,不單參與教會各樣事奉,更常到醫院傳福音。
等了二十多年,流淚撒種到歡呼收割,不是在剎那間,更不是在兩三小時、或幾個月內,而是在一段漫長的日子中等候。那天是教會福音預工旅行,看來撒出去的種,好像沒有什麼可以收成。但神卻讓我重遇這同事,給予莫大的鼓勵。誰能估計,你撒出去的種,有些會結出三十倍、六十倍、或是一百倍的收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