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夏天,日本某間學校選派了一位十四歲男孩參加公開的作文比賽,題目是「科學對我們有什麼用?」他很誠實地寫下心底的話:科學可以幫助日本打贏下一場戰爭,而先前在二次大戰之所以慘敗,原因正是科學技術不及美國。
想不到作文呈交後卻惹來了麻煩。原來這次比賽是由日本文部省和美國佔領軍總部合辦的,評審團自然有美國人。老師擔心他們看到這篇文章後的感想,會否誤會日本下一代仍然對戰敗心有不甘,一直想要報復。由於事態非同小可,老師於是命令男孩重寫一篇。結果男孩把他的觀點改成為科學可以製造很多新奇有趣的玩具,帶給全世界小朋友們無比的歡樂。
文章終於送達主辦機構,並且得了獎。男孩隨即獲邀到美軍基地,並在領獎前吃了漢堡飽。不過獎品顯然是臨時湊合的,竟然是兩顆軍用蓄電池。男孩相當失望,但校方卻認為是體面的事,把它們展示出來。不久之後,世界游泳錦標賽在洛杉磯舉行,一位日本選手表現優異,甚有機會奪標。學校於是招集師生在校內聽收音機轉播賽事,可惜卻在關鍵時刻碰上停電。校長忽然想起那兩枚電池,便吩咐把它們找來接上收音機。不幸的是收音機「砰」的一聲炸掉了。
贏得這份獎品男孩的一位好朋友,因為好奇心的驅使,發動一群孩子在夜間潛入校園,拿那兩枚電池進行研究和利用它們做各式各樣的實驗,沒想到竟然發生意外,將課室燒毀了。校長勃然大怒,對闖禍學生嚴厲責罵。想不到更大的悲劇隨之而來。男孩的那位好朋友因為自尊心受損,跑到鄰近的河裡投水溺死了。最後在葬禮上,死者的媽媽忿恨地大罵:「就為了一個爛電池!」
記錄這個親身經歷的是一九九四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他因作文而得獎,卻間接害死了好朋友,以致一直被罪惡感困擾著。他雖然深知這件悲劇的主要責任並不在自己身上,但事件卻源於個人所寫的一篇爛文章,而文章之所以爛,是因為內容完全為了向美國人表態,或至少是為了避免得罪他們才這樣改寫的,故這就成為了他終身背負的重擔。
轉述這個故事主要是想指出純粹為了表態而作的事情,許多時候不知道會帶來怎樣的後果,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我從來對此深以為戒。因此在涉及整個信仰群體的問題上,個人寧願傾向保守慎重。在這個風雲莫測的世代,盼望我們不會為了拿來展示的「電池」而魯莽地介入某些燙手話題。
(寫於 3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