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老掉牙的故事提到太平洋小島上的一位原住民,本來身心健康,生活自給自足,經常一邊躺在海邊小屋前的吊床上盪來盪去,一邊吹奏著木笛娛樂家人和自己。晚餐時,他順手採下對外人而言充滿異國風情的水果,並到海裡捕了幾條魚回來當食材。他覺得自己的生命棒極了,並且相信能夠活著真是一件幸運的事。可惜忽然有一天,在全無徵兆之下,現代資本主義的文明侵入了這個小島。
曾經到此旅遊度假的一位商業人士,發現當地資源豐富,但土著卻不懂善加利用來致富,以致生活質素遠遠落後於大都會。於是他買下整座島,把樹全砍了,並蓋了一座工廠,制造城市人的種種必需品,好讓島上居民學懂現代文明社會的生活方式,同時可以藉著輸出製成品來賺取外匯。上面提到的那位原住民結果當然被迫跑到工廠裡工作賺錢,而如今他也能買得起從本土大陸進口的水果罐頭和魚罐頭,在海邊蓋起一棟由泥炭空心磚建造、還可以看到海景的漂亮房子,週末放假時便能好好「享受」一下,順便透過科技產品去觀看那些與實際生活完全脫節的肥皂劇以作娛樂。
上世紀高速發展的科技成就及經濟貿易模式,不單主導了整個地球大部份人的生活步伐,兼且把許多似是而非的價值觀念植入人類的腦袋,讓他們相信美好的新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不過撫心自問,這真的是個人渴望的生存狀態嗎?再深一層去思想的話,這究竟又是否符合上帝起初創造世界的心意呢?當然有人會回應這是全球趨勢,假如不順應潮流,我們便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勢中被淘汰,所以「進步」、「發展」、「增值」等口號便成為硬道理,個人如是,國家也是如此。
作為上帝子民,我們追逐的是否也是這個世界公認代表成功的東西呢?還是需要通過信仰標準建立自己獨特的一套生命模式呢?事實上,現代人往往習慣以許多外在事物來填滿自己肉體上的需要,而忘記了能滿足心靈的真正價值是存在於非常不同的地方。英國廣播公司(BBC)在 2005 年製作了一輯別開生面的節目《修院生活》(The Monastery),記錄了五位自願體驗隱修生活的現代男士,如何放下被壓力與忙碌捆綁的一切,在修道院度過的四十個晝夜。期間他們學習持續專注而深入地聆聽自己、他人和上帝的聲音,最後得到心靈與智慧的改造。事後院長傑米森神父再根據這次經驗成果與及本篤會(Order of St. Benedict)的精神整理成七個步驟,給信徒在日常生活依循而得以安頓心靈,不致被世俗牽引著走。外在的現實未必容易改變,但個人如何立身處世卻是有選擇的。盼望大家找這本台灣啟示出版社的《一個人的聖殿:安頓心靈的七項修煉》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