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都市人總是認為自己非常忙碌,生活充滿著無法喘息的催逼,尤其是在工作和照顧家庭上。縱然還有非常好的事情渴望去做,可惜往往沒有多餘時間實踐願望。但矛盾的是我們又經常會問:「為甚麼會讓自己落到這般田地?」甚至心裡頭有股衝動想瀟灑地擺脫這一切。
忙碌似乎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無法避免的生活常態,而為了補償在這方面所付出的辛勞,不少人會以消費行為,例如購物、飲食、旅遊等活動來療傷止痛,或以近年頗流行的舒緩身心另類療法來放鬆自己及消除壓力。在此我無意否定這些東西的價值,然而想指出的一點是它們只能提供暫時的休憩,治標不治本。
作為上帝的兒女,二千年來的信仰先賢留下了許多寶貴經驗讓我們學懂如何回歸人類本性,尋找可以安頓自己心靈的殿堂。就以上星期介紹隱修院院長傑米森神父所刻劃的七個步驟來說,其實並非甚麼新鮮事物,而是許多不同靈修傳統都有涉及的範疇,問題只是我們肯不肯認真地去操練自己。該段旅程是由靜默開始,每天嘗試在清晨和晚間各靜默五分鐘,壓抑說話的衝動,清除心中的雜念,以追求心靈純淨。其次是默觀,這包括真心誠意地向上帝禱告,在心中誦唸熟記的經文句子。當然要做到這一步,事前便需要先花時間勤讀《聖經》及好的屬靈書籍,以致經句的教誨已經灌溉了我們的心靈。第三是要覺察自我中心的想法,辨別與節制個人的私欲,聆聽聖靈引導個人內心良知的反省,去抑制自我與服侍他人,以服從誠實面對自己。假如這種練習能積極維持了一段時間,便會慢慢體會到個人內心有許多懦弱、恐懼,因而會自然地謙卑下來,為過去的悔恨與遺憾的事坦誠向上帝傾訴,並且感念祂寬容的慈愛。這個消融自傲的攀爬謙遜階梯(聖本篤分為十二級)過程,不僅讓行者更了解人性,也因感受到上帝無窮的愛而更加喜樂。與此同時,值得重視的一點是這段旅程並非只是個人的修心養性,而是需要很多的同行者,換言之是要在團體中驗證的。一個宣稱自己已經從上帝那裡尋回人類本性的信徒,必須繼續學習在群體中生活,接納他人,透過有益的對話以達致共識,並在此基礎上設立整體認可的規範。當然投入群體並非表示要排斥每個人的獨特性,所以在邁向靈性更加成熟上的鍛煉方式,我們仍然需要根據自己的特質來作適合的選擇,繼而堅定地走下去。傑米森神父唯一的叮囑是不要墮入宗教消費者的心態陷阱。最後是以平和之心面對世間一切,就是永遠懷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