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認識我們 
    • 我們的故事
    • 我們的認信
    • 我們的團隊
    • 鴨浸主題曲
    • 鴨浸明信片
  • 參與我們 
    • 聚會時間
    • 講道信息
    • 文章分享
  • 網上連結 
    • 屬靈資源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 …  
    • 最新消息
    • 認識我們 
      • 我們的故事
      • 我們的認信
      • 我們的團隊
      • 鴨浸主題曲
      • 鴨浸明信片
    • 參與我們 
      • 聚會時間
      • 講道信息
      • 文章分享
    • 網上連結 
      • 屬靈資源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 最新消息
  • 認識我們 
    • 我們的故事
    • 我們的認信
    • 我們的團隊
    • 鴨浸主題曲
    • 鴨浸明信片
  • 參與我們 
    • 聚會時間
    • 講道信息
    • 文章分享
  • 網上連結 
    • 屬靈資源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 …  
    • 最新消息
    • 認識我們 
      • 我們的故事
      • 我們的認信
      • 我們的團隊
      • 鴨浸主題曲
      • 鴨浸明信片
    • 參與我們 
      • 聚會時間
      • 講道信息
      • 文章分享
    • 網上連結 
      • 屬靈資源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台灣訪宣感想

區紹賢牧師

· 牧者分享

回想此次行程,實在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事,也有不少需要思考的地方。首先從構想地點及目標説起。相信大家都知道,鴨浸過去十年的暑假訪宣是以在廈門舉辦營會為骨幹活動,順道探望或接待鄰近城鎮的家庭,至於參與者主要為青少年人。然而因著中國政府操控宗教組織的政策愈趨嚴厲,故此為了避免誤踏地雷,差傳部年初的會議便決定放棄北上。不過,這並非表示我們要完全取消在此段時期的訪宣計劃,而是積極另覓對象。感謝上帝引領及開路,讓自己在社交媒體上偶然結識了台東成功鎮新港教會的劉炳熹牧師,並且透過其網頁得悉他和同工們正在推行的事工。剛好劉牧師伉儷於三月中旬到訪香港,彼此就相約見面,討論進行交流的可能性。最終承蒙對方允諾接待,事情便這樣達成了。

一直以來,鴨浸不少弟兄姊妹對訪宣的認知存在某種既定模式,不是要做培訓,就是要搞活動,讓當地群體得益。歸根究底,這無疑源於自義的精英心態,把人家當作弱勢受惠者,需要我們的知識或金錢援助。事實上,如此想法也在教會的佈道策略中充份反映出來。信徒往往以為掌握著真理,花盡心思搞套「大龍鳳」,誓要說服人接受自己所相信的,甚至不惜一切攻擊其他宗教信仰。殊不知這種做法適得其反,只會帶來抗拒甚至厭惡。因此。唯有當大家願意放棄高高在上的施恩者執念,謙卑讓上帝引領,我們才能明白訪宣或傳福音的真正意義。今年台東之旅,正是祂要弟兄姊妹學習的好機會,去體會一下被服侍的感覺,也去看看福音在不同土壤所結出的獨特果子。

簡單來說,新港教會是一所開放型態的社區宗教會堂,與成功鎮的文化、旅遊及經濟產業,甚至居民日常生活等層面都有緊密聯繫。這樣的結連必須從教會旁邊那幢接近九十年歷史的老屋說起。該幢目前是鎮上碩果僅存的兩層樓「和洋式」文物建築,曾經作為官員寓所、開業醫院以及靈修會館,可惜如今破損嚴重,最後由教會集資買下其產權,正積極推展一項歷史建築夢想計劃。弟兄姊妹嘗試通過翻修老屋的過程,結合地方力量重新展開文史調查,喚醒居民對鄕土的情感記憶,同時又藉著舉辦寫生、音樂會、市集、故事特展等活動,盡量把空間活化,尋求與鄰舍進行對話的機會。事實上,建築物面向街道的那層現在是一所命名為「眺港」的自助式二手書室,任何人可以隨時跑進來坐下,揀選自己喜歡閲讀的東西。與此同時,這裡亦擔當了文化博物館的角色,讓路過或專誠來探訪的旅客從所展示的圖片和文字,認識到成功鎮過去的樣貌。還有就是推動環境保育項目,貫徹上帝愛護萬物的心腸。不單如此,教會同工及領袖更致力與鎮上的眾多店家建立伙伴關係,讓所有事工能夠為他們帶來實際益處。例如訪宣期間所住的民宿,就是同工替我們預約,事前沒有交付一分錢訂金。那位老闆娘由於信任教會,甚至在外出期間,把大門鎖匙交托給我暫代店長。另外教會四周的食肆,環鎮探訪活動採購物品的小舖,其雇主和員工都在某程度上認識牧師家庭(包括其兒女)及同工。最近教會正前方更由吳若石神父主持開設了足療館,以致劉牧師笑說來訪的客人從此不止有食宿,還可順道買手信及安排保健養生服務。當然還有不定期的下田耕種、踏單車活動,吸引其他地區年輕人(未必是信徒)來參與或做義工,搞活當地經濟。因此,對鎮上居民來說,教會存在的價值就不止停留在言説的階段,而福音也不是只談永生上天堂,而忽視現世的處境。如此看來,新港教會展示出真正「落地」的整全信仰,而非自吹自擂的冒牌貨。

除了劉牧師伉儷之外,新港教會有兩位年輕女同工芷軒和思蒨在今次行程中給予極大幫忙,實在感激不盡。她們不但駕車接送我們,還在聯絡安排上做了許多工夫,完美示範何謂信徒之間的殷切款待。某天晚上,當聚會結束,我在閒聊時刻意問了兩人以下問題:為什麼年紀輕輕,不選擇出去大都會闖一下,反倒甘心留在台灣最偏遠、人口最少、經濟最原始的鄉鎮呢?事實上,她們都曾經就讀於城市中的大學,可以在當地找工作過生活。起初兩人的回應不約而同都說是因看見教會的需要,以及回饋「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一份情懷。在旁人眼中,這可能只是一個客套式標準答案,但無礙自己相信她們的真誠。不過,我沒有讓對話停留在這個層次,所以接著追問會不會是因劉牧師的緣故而願意委身在這份使命上。言下之意,我想從她們口中印證雙方之間的師徒關係,以及生命影響生命的真實性(事前我在社交媒體上得知她們都在新港教會成長)。結果一如所料,兩人都表示非常欣賞劉牧師伉儷寧願放棄在台北的舒適生活,老遠跑來這個窮鄉僻壤服侍的決定。這還不止,經歷差不多十年的牧養,兩位小妮子如今長大成人,在感恩之餘,也逐漸明白及認同作師傅的理念,樂意投身協助實踐,以致彼此融合成為美好的合一團隊。由此可見,教會領袖倘若缺乏統一想法,或對既定方針陽奉陰違,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就只會令發展裹足不前。

訪宣期間的主日早上,我們參與了新港教會的崇拜,並且獻唱《勇敢走出去》。湊巧當天還有來自花蓮太魯閣中會的重光教會肢體來訪,詠唱《永遠讚美耶和華》,再加上新港教會兒童詩班的歌頌,讓來自不同年齡層、不同地域及不同族裔的信徒能夠同心敬拜上帝,實在是一件樂事。與此同時,因應著不同群體的狀況,劉牧師要同時使用華語及台語來講道,非常不簡單。及至聚會完結,所有人集中在禮堂前的空間共享父親節(台灣是在 8 月 8 日)愛筵,更加凸顯了一個有趣的場面。用餐的人當中,除了有操華語的族群之外,還有説山地語的阿美族原住民,以及只懂台語的老一輩,當然亦有來自香港説粤語的我們。一時之間,不同膚色、外貌輪廓的族群同時使用各自語言的溝通穿插在其中,似乎混亂,但卻反映出上帝奇妙創造的多樣性,確實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事實上,只有當各人丟掉唯我獨尊的心態,學懂尊重别人的差異,彼此接納,才能宣稱是真正合一的群體。當中基督的愛便是最重要的黏合劑。

捨棄廈門,改去台灣的決定,在這個甚麼都講求政治正確的敏感時刻,相信會招惹不少揣測甚至閑言閒語。無論如何,鴨浸訪宣活動首要考慮是參加者的人身安全及心靈平靜。與其終日提心吊膽,步步為營,恐怕觸犯禁忌,倒不如讓大家在自由的空間𥚃體驗多元文化的豐富色彩吧!

 

上一篇
服事。這個家
下一篇
光照我城,主賜盼望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