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了。。。
下半年了。。。
羅婉玲傳道
經歷了漫長的六月份,2022 年已過了一半。
六月,感覺好像特別漫長,或者是因為這個月份都在提醒我們有很多的失去,有的失去是「有形」的,如一艘見證南區海港灣變遷的海鮮船。回想起來,鴨浸群體最後一次在船上聚餐應該是 2018 年的 12 月的一個晚上,萬萬想不到短短數年後,沉沒的不單是海鮮船,還有整個城市的人心。
「有形的」失去了,「無形的」早也逐一失去了。有的失去了一周年、有的三年了,而有些傷口更是三十多年來,每逢六月初就會隱隱作痛,未能癒合,似乎唯一可以做的就只有繼續記念、禱告、仰望……記念、禱告、仰望…… 對未信主的人來說都是一些「虛浮」的字詞,看似不著邊際、不貼地的。是的,對於沒有信靠對象的人而言,真是無從「記念、禱告、仰望……」然而,對於一群基督的跟隨者,我們每個主日都走在一起,為的是「記念主、禱告主、仰望主……」
踏入 2022 年下半年,鴨浸群體將會朝著哪個方向呢?相信這正是新一屆教會領袖需要一起尋求的。下主日(7 月 10 日)是新一屆執事及值理的選舉日,盼望鴨浸眾肢體當日都一同參與,見證新一屆教會領袖的產生,更重要的是為每一位候選人切切交託在上主的恩手中。
鴨浸下半年的第一件大事當然是兩年一度的「選舉日」。
上主日終於選出了新一屆執事(2023-2026 年度)及值理(2023-2024 年度),感恩當日有 50 多位會友出席投票,更感恩的是兩位年青會友成為鴨浸「首投族」,她們投下的每一票,相信對各位候選人也是一種重大的鼓勵!盼望下一屆選舉時,更多年青人成為「首投族」,甚至成為各部的候選人呢!求主恩待鴨浸,更求主感動更多年青人願意「接棒」,因為教會使命的傳承是重要和必須的。
來年鴨浸的選立執事共有 3 位:潘桂蓮執事、簡智聰執事(任期:2021-2024 年)及張陳桂好執事(任期:2023-2026 年),並有 10位值理(2023-24 年)承擔各部的事奉。簡言之,未來兩年,鴨浸的信徒領袖共有 13 人,這個 13 人團隊應朝著哪個方向呢?
鴨浸固然是浸信宗派,屬於「會友制」,因此教會的重大決定均須由會友議決並通過,這是體現「民治」及「議會」精神,是開明及必須的。「會友制」精神在於讓會友監察教會的「運作」、增加透明度,藉著恆常之會議讓會友有機會諮詢及發表意見。綜觀鴨浸會議的運作,是一種「三層」會議制度:
第一層是「執事會」,每月第二個星期三晚上召開的。
第二層是「值理會」,逢單月最後主日召開的。
第三層是「會友」,即逢雙月最後主日召開的月會,或有需要時召開會友大會。
可見每位執事全年出席 24 次會議,每位值理則 12 次。執事及值理也要恆常出席不同的部會,粗略估計,每部全年召開三至四次部會,若執事負責二至三個部,全年開會的次數可想而知。因此,曾經聽聞有會友表達不敢承擔執事、值理的崗位,其實不是不願意事奉,而是不想出席大大小小的會議。原來教會的會議有時竟成了一些事奉者的「攔阻」。或許,是因為「會友制」精神的良好意願並未能充分發揮。
不知道新一屆執事、值理對教會大大小小的會議有何感受、想法或建議?
浸信會的「會友制」精神旨在鼓勵會友參與商議及議決教會事務,主要關乎「人事安排」及教會資源的運用(當然也有其他範疇,但近年卻不多)。一項議案由「醞釀」到「成熟地」讓會友議決,是經過一種「三層會議」模式,見下圖:

不知道大家認為以上哪一層會議最重要呢?或許,有人以為是「執事會」,因為設在「最頂層」,然而,在頂層只因人數最少,因此執事只是忠心的「執行者」。執事由全體會友選出來成為教會的管家,為教會的大、小事務作出考量,然後將「議案」在值理會(單月)提請,再在月會(雙月)提請並表決,因此,最重要而最具決定性的其實是「第三層:月會」。只是,並非每次會議都有議案需要「表決」。
就如上一次值理會(5 月份),由於執事會沒有提請「表決」的議案,各部也沒有必需的報告事項 (反正最重要的報告已在每主日的「家事分享」刊登)。不過,按教會章則,既定的會議又不能無故地取消,因此,與值理會主席商量後,最終在議程中加入了一項交流事項:
➢ 探討現時教會定期會議之「頻次」及「成效」感謝當日值理們的熱烈討論,以下綜合一些重點:
會議的原意:
- 藉定期會議,鼓勵會友表達意見及建議。「三層會議」,逐層討論,以致月會討論時更為成熟及全面。
- 部分定期會議具有特別功能,如討論人事變動、薪酬調整、公司年會或事工年會須符合會章之規定。
然而,會議的實際現況如下:
◼ 一直以來,月會的出席人數不多(若非與「人事」有關的議案,平均約 20 多人出席,當中已包括執事及值理們),因而未能充分體現「會友參與」的精神。
◼ 若沒有「議決案」,值理/月會即以各部的報告為主,執事及值理只接收「重覆」的報告資訊 (如「各方來函」及會務等)
以上有關會議的目的、形式及頻次,將是 2023 年執事及值理們需要考慮的。為「釋放」主日下午更多的空間,讓肢體可參與團契、練詩、分享或交流,甚或只是好好地休息,相信都是美好和重要的。至於在「釋放空間」與體現「會友制」精神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則有待探討,並有賴會眾給予寶貴意見。
今日(7 月 31 日)崇拜後也有值理會,同樣也是沒有「議決案」,也許又是另一次機會讓執事及值理們交流,不單是會議的「頻次」與「成效」,而是會議的「目的」。盼望每次會議都能回到上主的心意中,藉著教會領袖,不但鼓勵弟兄姊妹充分現體「由下而上」的會友制精神,同時又能帶領會眾領受「從上而來」的召命。然而,信仰群體尋求從上而來的召命確實是一個漫長的旅程。
2022 年的下半年又過了一個月。究竟上主對鴨浸群體的召命可在「哪裡」尋見呢?在定期的常規會議之中?還是在每主日的講壇上?在培育課程,或是團契相交之中……又或是正正在服侍之中領受召命?
「召命」是鴨浸群體未來需要一起尋求的,不過,最大的功課卻是「尋見」之後,信仰群體如何將上主的召命忠心地踐行出來?相信這是我們一生之久的旅程。
註解
- 中學生團契在每月的第四主日舉行,同工及導師需要在會議與團契之間作出取捨。【青少年部安排如下:第一主日下午是提摩太團(大專及初職)、第二、三主日崇拜後是培育課(即主日學)。因此,唯有將中學生團契設定在第四主日崇拜後舉行。】
- 大堂詩班逢第一、第二及第四主日崇拜後練習。
- 由於每主日崇拜後均有團契或會議:(一) 提摩太 (二) 保羅 (三) 以賽亞(四) 值理會/月會,如此安排令一些特別的聚會均與團契「相撞」,如 8 月21 日的兒童導師工作坊正正與以賽亞團「相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