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明了大公教會四疊崇拜結構就如同文章的起頭、中間正文和結語,相信大家不會再質疑這種程序的安排。但可能有人仍然會問:為何核心部份的主餐一定要放在聖道的宣讀和講論之後?換言之,主餐可否放在讀經和講道之前呢?對此的回應,新教教會一直認為要調整這個古老的崇拜次序,在神學上是很難合理的。事緣教會傳統相信主餐禮是必須憑信心去領受神聖應許的具體儀式,作用是記念基督救贖的愛和敦促抵制罪惡。按照《羅馬書》十章17節的解釋,這份信心是透過聆聽聖道宣講得來的,所以信徒在上帝話語的宣讀和講論後才進入主餐,正是要顯明他們已經正確地或充滿信心地為參與主餐奠定基礎。另外亦有說法表示,證道必須在主餐前進行,是因為所講的福音應許(這裡指向福音寬闊的意義,或整全的福音,而非簡單呼籲決志信主行動)能使會眾產生「屬靈的饑餓」,從而渴望在主餐中經驗與基督相交。事實上,如果把順序倒轉,大家將無法預備靈性去領受主餐。因此聖道禮先於主餐的安排,反映了傳統教會的牧養智慧,這不是隨意可以改動的設計,反倒應該帶著感恩的心去接受。
除此以外,上帝話語的宣讀和宣講必須在主餐之前,也是為了給主餐設置合宜的神學處境。通過區別律法(遵守規矩及指定要做甚麼)和福音(恩典)的正確聖道宣講,將清楚地說明主餐是一份禮物,而非人藉著自身努力而獲取的獎賞。再者,按著正意分解的聖道亦會澄清,信徒過聖潔生活,就是適當地回應主餐,而非領受它的先決條件。無論如何,牧者在每次主餐舉行之前,都應該清楚交待以上幾點信息。
順便一提,雖然崇拜內其它動作也能傳達上帝話語,但教會傳統堅持它主要仍然是由讀經和講道來呈現。因此,基督徒聚會如若讓《聖經》和宣講缺席,就算看上去有多麼虔誠,都不能被視為真正的崇拜,因為它遺漏了一項必要的元素。至於誦讀經文的環節,禮儀教會使用三段經課,分別來自舊約、新約使徒書信和福音書。這意味著要表達整全的救恩,並將兩約聯繫起來。相比之下,鴨浸就只會單單使用所謂講道經文(有可能是一段,也有機會是一節)。但其實誦讀經文的重要性遠比只把焦點放在證道相關經文上大得多,這是因為讀經能讓會眾得到與永活上帝相遇的機會(大家可參考《路加福音》二十四章27節記載耶穌在以馬忤斯路上的行動,以及《約翰福音》五章39節的吩咐),而這是禮儀教會把它作為獨立於講道程序的動作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