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教會的崇拜結構雛形是以《路加福音》二十四章 13~32 節有關以馬忤斯路上的敘事,以及《使徒行傳》二章 42 節記載最初使徒聚會的描述作依據,逐步確立聖道禮與聖餐為核心的標準模式。及後從這兩個元素再發展出四疊(four-fold),分別是召聚、聖道禮、聖餐、差遣,成為現今許多教會最基礎的主日崇拜程序。之所以有後來的演變,簡單來說,是因舉行群體活動必須聚集人們。而當活動所要說和做的都完了,大家分散前亦需要有一個摘要或總結。因此,作為崇拜中心的聖道禮和聖餐,會安排在召聚以後,差遣之前。倘若拿整個流程來類比,就好像一封信或正式的演講,有引言(召聚)、正文(聖道禮、聖餐)、結語(差遣),亦即起頭、中間(包括兩部份),以及結尾。
然而隨著時代的轉移,如今不少教會把中間的聖餐改為每月一次,以致通常的崇拜程序變成了三疊(鴨浸也是這種模式)。與此同時,許多五旬宗、獨立教會、「自由教會」,甚至某些主流宗派的教會都開始使用另一種與傳統模式有所不同的三疊結構。它們的三疊分別是召聚、聖道禮、聖壇職事。上述程序把慶祝聖餐簡化及放在召聚時段(另外包括敬拜讚美、奉獻、歡迎及報告),至於聖壇職事則邀請尋道者/信眾,以及那些有特別需要的人上前來禱告,以此作為講道的結束(不需要代禱的會友這時候可離開)。
粗略去看,傳統四疊結構的崇拜透過聖道禮和聖餐,聚焦在基督身上,而三疊結構集中在激發參與者,尤其是慕道朋友的信心回應。換言之,前者具有聖禮性,後者以佈道為主。事實上,不少學者指出三疊結構的模式源自十九世紀推動大復興的營會聚集,其主要目的是吸引未信者皈依。就算現今的「巨型教會」(mega-churches)也沿襲此種思維,通過聘用專業音樂家,調控燈光效果,配合「生活應用式」的講道,以及邀請社交名人出場講見證,刻意地迎合非基督徒的口味。一如所料,四疊與三疊結構之間始終存在爭論。傾向傳統的信徒質疑以使人歸信為實用目的之崇拜是否具有合理性,相反主張「現代敬拜讚美」的人則抨擊「禮儀式」的崇拜制造屏障,阻礙向非基督徒傳福音。無論如何,爭議一直揮之不去,結果導致所謂「揉合」的主張出現,試圖調和雙方。不過,許多時候折中的方案往往流於空洞,無法在實踐層面落實彼此同意的舉措,最後仍然是各施各法。
之所以撰寫有關崇拜禮序的分享文章,是希望引導大家重新思考相關的安排。事實上,教會設立了崇拜小組,一直以來探討這方面的議題,假如各位有任何意見,歡迎你加入及參與會議,詳細陳述個人的理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