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同行」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陪伴」和「同行」是上帝的心意。「陪伴、同行」又是一幅看似沒有盡頭的圖畫,不過,正如今日講題的兩個重點:原來「陪伴、同行」是有起點和終點的 – 「起點」不在於時間,所以並不是一個階段:少年人的青春期、中年人的更年期、或是病患者的晚期… 「終點」也不在於目的地:家庭、教會、院舍,或是醫院… 「陪伴、同行」其實是一種「心志」,也是一種「心境」,而作為青少年人的陪伴者和同行者,父母和導師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心志」和「心境」呢?
去年 10 月初,當青少年部要計劃 2018 年的全年事工時,大部份的活動和聚會其實都是將 2017年的事工「複製」和「貼上」,當中也有兩項事工「被刪除」了,因為總覺得聚會或活動若不是有助少年人生命的成長,就要有勇氣去暫停了。相反,若是有助生命成長而未有機會推動的,就要拿出更大的勇氣來嘗試。究竟怎麼樣的聚會有助少年人在信仰上成長呢?牧養青少年的方向又應該是怎樣呢?
早前翻閱教會 50 年周年的《金禧特刊》,原來將青少年從成人聚會中「分別出來」而設立青少年崇拜是始於 2005 年,亦即是鴨浸「分齡牧養」1的開始。2005 年至今已有 13 年,即是說當年是十二歲的中一級小羊,今天已是 25 歲的職青了。經過了 10 多年在青崇、團契或主日學的「被教導」和「被牧養」,未知當年的小羊到了今天與主耶穌的關係是怎樣呢? 說到底,小羊的大牧者必定是耶穌基督,而成年人的角色就是將少年人引領到主前面,事實上,這也確是青少年部的牧養方向。方向是明確的,但牧養的路該如何走下去,就需要聚集一眾少年人的同行者,一起集思廣益,更重要的是從聖經的教導體察上主對少年人的心意。
朝着以上的牧養方向,青少年部在 3 月份的會議中,探討了舉辦「家長交流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當中有多元化的想法,但其中有一項重要的共識是:對於教會的信徒第二代,父母是子女不可或缺的「屬靈導師」。既然同為「屬靈導師」,父母與青少年導師們應一同尋求如何協助少年人在主裡成長,而在這條漫長的成長路上,「屬靈導師」該如何陪伴少年人走過成長期的高山低谷,重要的是不論身處高山或低谷,盼望少年人都能在當中體會主的同在及陪伴。
為此,6 月 3 日崇拜之後,青少年部誠意邀請各位中學生及大專生的家長一起相聚,當日家長交流會有三個元素:
😊 這是一個午餐會,因為我們希望藉著一次「小型愛筵」彼此分享、服侍、交流。
😊 這是一個分享會,因為我們將會藉著聖經的教導,分享和交流牧養與同行的信息。
😊 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祈禱會,因為我們要緊緊的依靠主,將少年人的成長交託在主的恩手中。
1 「分齡牧養」有其可取之處,因為年齡接近的人,生命階段也接近,教會可以集中資源教導及牧養,信徒之間亦有「同聲同氣」的人,可以互相分享扶持;但分齡牧養也有其限制,可參考兩篇網上文章:
[1] 信仰百川http://faith100.org/關於分齡牧養,我的經歷是/34230 筆者個人經歷,重點在青少年之間的關係;
[2] 《時代論壇》,筆者是教會更新運動的負責人胡志偉牧師,他從教會架構的角度探討「分齡牧養」的限制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70544&Pid=6&Version=0&Cid=150&Charset=big5_hk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