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里島上有個古老傳說,據說:『在很久以前一個遙遠山崗的村落裏,村民慣常以老人獻祭,宰食他們。直至有一天,村裏已沒有老人存在,一切傳統就此消失。村民打算建造一座大房子作為集會的場所。然而,當他們看著那剛砍下來的樹幹時,卻無人能夠分辨出哪邊是樹頂,哪邊是樹基。假如把木材倒置了,可能會造成一連串的災難。這時一個年輕人站出來說,假如他們保證不再殺害老人,他自會找到解決辦法。村民答應了。那個年輕人就把一直藏起來的祖父帶出來,由他教導整個社群如何分辨樹幹的頂部與底部。』在現今的社會中,我們也許同樣地把長者們遺忘、忽略或排斥於外。
同是長者的侯士庭博士及帕爾克博士(James M. Houston & Michael Parker)所著的《金齡教會的願景》之「序曲」有這樣的描述:『年歲較長、成功邁入老年的長者,可以帶領大家逐一重建全世界所有社區的城牆‥‥‥』教會若建立了這個連結,讓成熟的人有機會重塑人生的下半場,就可確保其獨特的信仰和愛心遺產可以有系統地傳承給年輕一代,而長者也因活潑的生命參與而成功終老。
聖經中見證這事實的例子俯拾即是,就如 80 歲的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建立新一代領袖約書亞,可說是與長幼兩輩之間的師徒關係,以致約書亞能剛強壯膽地接棒,順命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迦南(約書亞記第一章)。保羅以其豐富的人生經驗、信仰經歷,作提摩太的生命師傅(mentoring),樹立美好的典範。上述聖經人物都實現了年長並非負累而是有所貢獻。
人生下半場也是邁向一個靈命的新里程,教會成年部現誠意邀請弟兄姊妹參與 6 月 14 日的專題工作坊,共同探討如何牧養這班行將或剛退休的人士。首先,我們對「年長」(aging) 觀念應作適當調節,創出新思維。教會的長者事工,過去只是集中關顧長者,現應調校至栽培長者,鼓勵退休會友善用他們的成長和人生經驗,引導他們建構未來的方向,作好準備,迎接機遇,成為事奉者。另一方面,退休人士須在社群中尋索自己的角色,認定服事的崗位,發揮恩賜,無分尊卑貴重地事奉。
經過重整人生後,第三齡信徒靈命更新,活出 FAT 的屬靈素質:Faithful(忠心),Available(隨時候命)及 Teachable(受教),不是「等日子」,而是抱著「最好的還在前 」的信念踏進人生下半場,結合使命,「敢於夢想」,從個人及家庭主導,轉化為社群的互動。祈願新一代退休人士是一群如同雲彩的見證人,成為神使用的器皿,能傳承天國的屬靈福氣與價值,並展示福音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