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認識我們 
    • 我們的故事
    • 我們的認信
    • 我們的團隊
    • 鴨浸主題曲
    • 鴨浸明信片
  • 參與我們 
    • 聚會時間
    • 講道信息
    • 文章分享
  • 網上連結 
    • 屬靈資源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 …  
    • 最新消息
    • 認識我們 
      • 我們的故事
      • 我們的認信
      • 我們的團隊
      • 鴨浸主題曲
      • 鴨浸明信片
    • 參與我們 
      • 聚會時間
      • 講道信息
      • 文章分享
    • 網上連結 
      • 屬靈資源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 最新消息
  • 認識我們 
    • 我們的故事
    • 我們的認信
    • 我們的團隊
    • 鴨浸主題曲
    • 鴨浸明信片
  • 參與我們 
    • 聚會時間
    • 講道信息
    • 文章分享
  • 網上連結 
    • 屬靈資源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 …  
    • 最新消息
    • 認識我們 
      • 我們的故事
      • 我們的認信
      • 我們的團隊
      • 鴨浸主題曲
      • 鴨浸明信片
    • 參與我們 
      • 聚會時間
      • 講道信息
      • 文章分享
    • 網上連結 
      • 屬靈資源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靖西之行幾點感想

區紹賢傳道

· 牧者分享

相隔四載,今年終於有空間再往靖西。這只是個人第二次探訪當地各會堂及信徒,卻發覺當中變化很大。除了道路較以往建設得更好,縮短了旅途時間,減輕了顛簸的辛勞之外,城市的樣貌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改造。高樓大廈到處聳立,酒店多了,新穎的大型商場也有了。可惜教會所在的舊區卻仍是泥濘路,塵土飛揚,只能有待鄰近地盤被建設起來,才稍得益處。對於我這位過客來說,此次行程相當緊湊,體會良多,姑且分享以下數點。

首先從同行者說起。今次訪宣隊成員共十四人(倘若包括從南寧出發加入的兩位,便是十六人),分別來自鴨浸、柴宣及房角石,屬歷年來最多參加者的一次。事前大家沒有組成籌委會,也從未舉行正式會議,甚至連在多個場合獻唱的那首詩歌,亦是在人腳不齊的狀況下粗略練習過一次。然而依靠著上帝的恩典,以及各人成熟的智慧,整段期間的配搭卻奇妙地順暢。靖西教會及房角石同工預訂了所有行程的車票、膳食及住宿房間,不用我們費心。隊員當中,有人安排一切事務,提醒大家依照約定時間與地點現身;有人專注教導培訓;有人負責帶領靈修和晚禱聚會,及在各堂會分享信息;有人承包了所有音樂環節,包括指揮詩班及領唱;有人不斷聯絡學生,邀請他們出席飯局;有人到處搜羅禮品書籍,把心意送贈給新知舊雨,同時鼓勵他們;有人普通話不靈光,卻仍然不斷對人噓寒問暖,表達關心。難得的是上述種種事情,出發前大家沒有進行調配,也從不需要依賴誰來統籌,更加不會把責任推到某人身上,而自己只是垂手聽候指派。至於家庭探訪方面,倘若聯絡得上,各人不管是否認識受訪者,只要還有空檔時間,便會主動參與,嘗試了解他們的處境,化身為同行者。事實上,參與這樣的團隊服侍,絕對是一種輕省舒暢的享受,同時真正呈現善用恩賜、彼此協作的精神。

談到當地信徒,最觸動心弦的深刻映象發生在同源堂六十周年慶典上。九十三歲高齡的梁保羅牧師老遠從南寧跑來,不單出席盛會,還在眾人面前進行勉勵教導。他精神奕奕,思緒清晰地把廣西教會過去一百年的演變娓娓道來,精簡扼要,給大家上了一堂寶貴的歷史課。不說不知,原來現今位處長洲的建道神學院,在抗日戰爭期間曾經遷徙到靖西,最後因政局影響才落葉香港。對於這段掌故,相信沒有多少信徒曉得(可能也沒有興趣想知道)。但修習歷史的我在聽聞之際,心裡自然湧現一份焦急感覺,擔心隨著這一代的牧者離世,當地教會發展源流的資料將會煙消雲散。午宴結束,眾人陸續離開,剛巧在從村莊步行往大道乘車的小路上碰見梁牧師,多番想詢問有關史實是否已進行整理紀錄,但因沿途交談人多,始終無法有機會了解詳情。可幸在南寧訪問廣西基督教兩會及培訓中心的時候,梁牧師又願意特別跑到那裡,再與我們會面交流,並且主動把已經寫成的著作送給房角石協會,讓大家有途徑去認識這段珍貴的教會歷史。

與此同時,同源堂慶典上的另一個情景亦在腦海中縈繞不散。事緣在信息分享期間,楊牧師提及《詩篇》二十三篇,呼籲眾人以歌聲合唱來讚美上帝。當時禮堂內的座椅上沒有放置詩歌集,簡單的程序表內當然也沒有印刷歌詞或曲譜,但所有人不由分說,沒有查問究竟是那個版本,便齊聲頌唱蘇佐揚牧師以傳統中國曲調編排的《耶和華是我牧者》(《世紀頌讚》65 首)。期間整個禮堂充滿著宏亮的歌聲,眾人默默地把潛藏在腦海與心中的字句與音符表達出來,而那種對上帝的依靠、感謝及信服的態度,實在令人激動不已。倘若你認識過去幾十年中國教會所遭遇的逼迫苦難,便能體會他們的感受,以及懂得欣賞那種把經文及歌詞背誦下來的堅持。當今天香港教會花費不少精力去追求表面形式和技巧上的所謂完善,並且經常在雞蛋裡挑骨頭的時候,內地教會及信徒那種純樸的心思意念,雖然在某些人眼中視為笨拙,但有時卻顯得更加真摯。另一方面,正是由於他們經歷過極其惡劣的環境,故此較我們這些身處安逸中的信徒更加曉得如何去應付偶發的危險。面對官員的種種刁難及不合理限制,內地信徒的表現確實比我們更加堅強。這讓我不期然想起國內作家野夫的《活著為了見證》一書,當中台灣作家楊渡為它寫的序言有以下的句子:「因為見證過苦難,所以對苦難再無所懼;因為見證過卑微,所以草芥也活得下去;因為見證過壓迫,所以骨頭挺得更堅強;因為見證過底層,所以情感變得更悲憫。」這的確是對跨越了那場災難的信徒的貼切寫照。盼望上帝透過他們的見證,提醒我們不要對愈來愈緊的宗教操控掉以輕心,同時不再死抱著冷漠、逃避、懼怕、畏縮、妥協、委曲求存的心態。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那群各散東西的受助學生。由於過去教學工作的限制,縱使鴨浸已經投身這項事工二十年,但在 2013 年前,自己從未踏足靖西。所以對於這群重要的服侍對象,我可算是毫無親身接觸的經驗,只能憑閱讀歷年的分享集文章,或弟兄姊妹偶爾的談話中得知一二。通過這兩趟旅程,雖然勉強能借助照片去將各人的樣貌與名字結合起來,不致張冠李戴,但對他們的背景及情況仍然掌握得非常有限。相反已經參與多年的思廷、沛忠兩位弟兄及寶燕姊妹(柴宣那邊也同樣有這種有心人),便與他們相當熟稔,宛如家人一般。在周末晚上於靖西的飯局中,這群已經長大的學生,連同配偶及兒女合共差不多三十人(聽聞又是歷年最多),來到酒店與我們相敘。濟濟一堂的大家除了互訴衷情外,還不斷拍照留念。碰巧第二天是沛忠弟兄生日,大家預備了蛋糕恭賀他,而各位學生更把他當作親爺爺看待,熱情為他祝壽。最後學生們合唱了一曲,感激我們對他們的無私愛護。之所以如此細致地敘述過程,是想說明這種關係得來不易,當然也容易流失。倘若沒有幾位弟兄姊妹的恆久堅持,相信當晚絕對無法凝聚這麼大班人。由此令我反省的是,建立與塑造他人的工程是細水長流的委身,假如以急功近利的心態去評估這項事工的業績,相信沒有多少人會認同要繼續下去。然而只要看著這群昔日的幼苗成長,聆聽他們各自在生命中的掙扎,發覺他們縱使還有很多不成熟及軟弱的表現,但在不知不覺間卻受到我們的價值觀薰陶,相信大家便感到所做的一切不是枉然了。

正如上面提到,鴨浸拓展靖西事工已經二十年,期間投身參與的人不算多,還不斷有弟兄姊妹質疑是否應該把資源用在其它地方,甚至批評它只是某些人的情意結。不過,要是按照同樣的條件來量度教會其它事工,我們不禁要問:類似的情況不是比比皆是嗎?難道只有與你相熟的人籌劃的,或你有興趣參與的事工才值得推廣支持?你認為成效不彰的便要早早了斷它嗎?盼望大家都願意謙卑地放下自己的成見,到上帝面前領受其啟示給我們看見的恩典。

 

上一篇
有所為,有所不為
下一篇
預苦期默想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